您好,欢迎来到延安市红色文化学习中心网站!
可开具正规培训发票

开票内容为:培训费

开票单位:延安安塞区红色文化学习中心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二选一

咨询热线:0911-3386333

红色文化
当前位置:
延安红色文化学习-话说延安精神大生产运动中的领袖们
来源: | 作者:yananhswhxx | 发布时间: 2020-05-27 | 29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民篇(前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系统形成时期。党提出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理念,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从而使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著称于世,政府与人民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公正的社会氛围,到处显示出政通人和、诚信友爱、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准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上自党的领袖,下至普通党员和战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人民公仆”周恩来,“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立党为公”的张闻天,“人民骆驼”任弼时等,以及西北局高干会议表彰的密切联系群众、领导经济工作有方的22名模范干部,等等,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党和民族的形象。

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力量之所以能够久经考验而不衰,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紧紧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带头开荒——毛泽东

 

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是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开始时提出的三大号召。作为当时党政军的领导人,毛泽东本来就公务繁忙,但他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亲自践行三大号召,积极参加生产运动。毛泽东在自己住的窑洞门前选了一小块空地后,就开始动手开荒种地。有一次,毛泽东的高级军事参谋郭化若来汇报工作,看见毛泽东正在地里面锄地。他干得是那么认真、仔细,远远地望过去,几乎与当地人一模一样。郭化若走上前去,诚恳地说:“主席,您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就不用进行开荒了,就由我们为您代耕吧。”可是,毛泽东挥了挥手,说:“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是边区政府的决定,每个人都应该参加,我怎么可以置身于运动之外呢?我只开一亩地,不多不少。”

果不其然,没多长时间,毛泽东就凭着自己年轻时的种田经验,觉得一亩地应该开垦完了,就叫人过来量了一下,一亩地多一点儿。随后,他就在自己开垦出来的地里种上了蔬菜。因为土壤翻得细,施肥施得足,锄草锄得勤,这块地里的蔬菜长势很好,尤为使他高兴的是,这块地里长出了他最爱吃的红辣椒。这些蔬菜除了平时自己吃外,他还经常拿出来招待其他人,或者送给身边的朋友们。

许多年后,郭化若回忆说,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中为大家带了个好头。从此以后,许多中央领导人都学着他的样子,在他们居住的窑洞周围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在当时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口号。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各个边区的人民也都热火朝天地参加生产。

 

纺线能手——周恩来、任弼时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顺利开展起来以后,各个边区的吃饭问题渐渐地得到了解决,但是穿衣问题却没有得到好转。周恩来和任弼时就决定要搞一个“丰衣”运动。他们开始带头学习纺线,有时候晚上放哨的同志换班还能看到他们纺线的身影。周恩来和任弼时苦练纺线技术的行动,激发了中央机关的纺线热潮。清晨,起床号还没吹响,有些同志已摇起了纺车;吃饭时间到了,还要多抽几根线;晚上煤油灯下,月光下,到处急奏着“吱呼咛”“嗡嗡嗡”的欢乐的交响曲。为了总结和交流纺线的经验,提高大家的纺线水平,周恩来建议在机关干部中进行一次纺线比赛。

1944年3月初的一天,比赛在位于枣园的中央机关内举行。一架架新纺车在比赛场地内摆放得井井有条,在纺车旁边,一捆捆的棉条有序地垒放着,一场紧张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周恩来、任弼时在评判委员的陪同下,也到达了比赛现场,准备参加比赛。霎时间,礼堂里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吱——!”9点钟,比赛开始的哨音响了。全场的纺车一起转动起来,“嗡——嗡——”的响声震荡在整个枣园。每个纺手的神情、姿态真像对敌发起冲锋一般。周恩来和任弼时的表现可圈可点,就如一个多年纺线的老手一般,只见他们倒车上穗、进车抽线,神情专注而又镇定,不一会儿便纺出了像萝卜一样大的线穗子。他们纺线的动作相当熟练,以至于在周围观看的群众都对他们的技术赞不绝口。

周恩来兴奋地问任弼时:“怎么样,有点吃不消吧?”任弼时笑着说:“就是有点腰酸腿疼,不要紧,活动活动就不觉得了。”周恩来爽朗地笑着,望望周围的同志说:“是嘛,劳动是一件愉快的事,同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啊!”

12点,比赛结束了。在一片欢乐的笑语声中,评判委员们进行了评比。周恩来纺的线被评为甲等,周恩来、任弼时都被评为纺线能手,最后还决定把他们纺的线送到农业展览会上去展出。

评比结束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周恩来亲自给同志们授了奖,又鼓励大家:要再努力,起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搞好大生产运动。

经过这次比赛,特别是在中央领导的带动下,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更加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大生产运动中的“年轻小伙”

 

为了解决边区“养不起军队”的难题,减轻群众负担,渡过难关,朱德多次去延安各地考察排除万难,不畏艰辛,提出“军垦屯田”并最终选定南泥湾进行开发。

作为三军统帅,将近花甲之年的朱德不仅提出“南泥湾计划”,身体力行,率领南泥湾的开发建设,并且以身作则,带头投入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响应边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只要有同志来到朱德的住处,无论公事私事,他首先便询问会不会纺线,如果不会,便亲自耐心地教他们学习。在开荒种地中,朱德更像是个年轻小伙子,身穿一身破旧衣裳,头戴草帽,每到干活时,他总是首先抢一把最大的锄头,脏活累活抢着干,有些年轻同志干活干到气喘吁吁时,朱德依旧神采飞扬,仿佛有着总也使不完的劲。朱德不仅仗打得好,菜也种得好。他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一片菜地,种了十几种作物蔬菜,几位年轻的勤务员没有种植的经验,朱德便手把手教他们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锄草,还带头拾粪,活脱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考虑到朱德公务繁忙,加之年近花甲,许多人来信要求为他代为耕种,朱德一一谢绝,说生产“是一件最快乐的事”生产对革命和身体都有好处,自已完全可以按生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

朱德的这种作风成为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强大力量。1943年,在边区展览会上,还陈列了朱德亲自种出的一个大冬瓜,在场的人看后无不称赞,有一个同志看后当即写了一首诗:“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