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延安市红色文化学习中心网站!
可开具正规培训发票

开票内容为:培训费

开票单位:延安安塞区红色文化学习中心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二选一

咨询热线:0911-3386333

红色文化
当前位置:
红色文化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来源: | 作者:yananhswhxx | 发布时间: 2020-06-12 | 30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到各个干部学院给学员讲课,经常是独自步行而去,不让接送。1940年初秋的一天,延安马列学院邀请毛泽东去做报告,毛泽东收到邀请后欣然前往。从马列学院到毛泽东住的杨家岭有四五公里,中间隔着延水河。为此,马列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特地安排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传干事马洪和校务处长韩世福四人前往杨家岭迎接毛泽东。当他们来到延水河桥头时,没想到竟碰到了迎面走来的毛泽东。毛泽东得知他们四人是专门来接自己去做报告之后,摆摆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我一个人做报告要四个人接,这样要不得!要不得!”说话之间,毛泽东又用眼睛盯着他们四个人,哈哈大笑说:“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要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毛泽东的风趣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

毛泽东接着说:“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就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我们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的嘛!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延安马列学院派人去接中央领导来做报告,在大家看来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毛泽东看来却是不正常、要不得的事情。在给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时,毛泽东再一次告诫学员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即延安作风,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以史为鉴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时常以此教育广大干部。1941年,鉴于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党中央在延安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经过三年的党风、文风、学风的整顿,成绩斐然。1944年农历甲申年来到,整风运动进入审干和总结阶段,这时党内出现了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贪图享乐的现象。毛泽东认为取得成绩虽值得庆贺,但这种不良作风万万要不得。正当毛泽东考虑如何给广大党员干部以警醒时,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文章就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叙述的是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部分首领腐化,最后导致彻底失败的史实。毛泽东看到这里,抬起头来,点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自言自语地说:“嗯,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全党同志都重视起来!”警卫员看到毛泽东在思考问题,就把煤油灯往前推了推,悄悄地走了出去。

毛泽东彻夜未眠,吸着烟在窑洞里来回踱步,李自成失败的警钟仍在耳边敲响。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做《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指出:“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由于毛泽东的大力倡导,延安党员干部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蔚然成风,给延安整风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也使广大干部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虽然郭沫若这篇文章首先刊登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但是并没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重视,却被千里之外的共产党人视为至宝。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其重点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因为敌我力量悬殊,西北野战军在抵抗七天七夜之后,主动撤离延安,利用有利地形,继续与敌周旋。

3月19日,蒋介石接到胡宗南占领延安的“捷报”后,命令南京与西安的商店和居民当晚一律悬挂“国旗”,燃放鞭炮庆祝“陕北大捷”。不少来延安参观的中外记者被胡宗南收买之后,大肆宣传,其热度比南京盛夏的天气还要热。蒋介石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到延安视察。在接到蒋介石要来延安的消息后,可把胡宗南忙坏了。因为延安的条件太艰苦了,没有像样的设备,所以胡宗南就派飞机往返于延安与南京、西安之间,把洋瓷脸盆、澡盆、马桶、沙发、钢丝床、山珍海味及厨师等运抵贫苦的延安。除此之外,还把最先进的大炮部署在延安四周进行警戒,宛如大敌来临。

8月7日,蒋介石乘专机飞抵延安,随即被重兵接送到延安城内最好的戒备森严的边区外交宾馆。第二天一大早,蒋介石出城转悠时来到了枣园,终于看见了被自己“通缉”的毛泽东住过的那间窑洞,只见它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两样。随行的俞济时向蒋介绍说:“门窗是没油漆过的旧木头做的,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的。”

尽管蒋介石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情报收集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断过,此时此刻,面对延安边陲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他还是感到十分震惊,无法想象老对手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是如何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有效地指挥着千军万马在全国战场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国民党军作战、对抗,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如此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蒋介石惊讶毛泽东的意志,感叹他的毅力。跟从他一起观看的侍卫们,也是一个个“啧啧啧”地感叹不已。蒋介石不由得向院里看去,突然发现院中有棵树,走过去,树下有个石凳,旁边还有架纺车。他指着纺车问道:“毛泽东要这东西做什么?胡宗南回答说:“由于我大军围困,延安物资匮乏,据说这是其亲自纺纱用的!”蒋介石试着摇了摇纺车。纺车吱呀一声,线断了。他站起身,摇了摇头,随即快速离开。

在门外,胡宗南又告诉他说:“旁边和下面是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人住的窑洞。”蒋介石望去,这些窑洞外观和毛泽东这间窑洞一样,估计里面也差不多,立即绕开了。离开枣园后,蒋介石直接回了边区外交宾馆,审定了胡宗南送来的作战计划,当天就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绪不宁的地方。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才过十几日,就有消息传来,胡宗南处处受挫,在陕北的作战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了。八个月后,西北野战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光复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