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学习: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的召开
来源:
|
作者:yananhswhxx
|
发布时间: 2020-05-26
|
6656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5年4月23日,备受关注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顺利召开,距今已整整75年。七大以“团结、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这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党和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会议召开的时间多次延宕
中共七大对于后世的意义非常深远,但是它的召开之路却一波三折,会议召开时间多次延宕。距离1928年6月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的六大,整整过去17年之久。
这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动乱和战争。早在1931年1月7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就曾有过准备召开七大的动议。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连续大规模地“围剿”红军和根据地,七大的准备工作被迫中断。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召开七大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37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了七大筹备委员会,决定“在最近期内”召开七大,并初步规定了七大的主要任务和议事日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并未开展实际工作。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讨论关于召开七大的有关事项。当年的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召开七大的决议,然而从这时起,国内形势又发生变化,国民党顽固派相继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各地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和粉碎日军扫荡上,召开七大的事又一次被搁置起来。

中共七大的会场
1941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五一”劳动节召开七大,后决定推迟,打算于次年上半年召开会议,后因整风会议等原因,已经启动的会议进程再次中断。直到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决定了七大召开的日期和议程。1945年4月23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终于开幕。
二、多次变更“七大”会址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最终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会议地点的确定也是反复了多次。最早考虑在安塞县,但经过实地考察后觉得不合适,随后考虑在枣园,并在那里打了窑洞,盖了礼堂,但因为水源和住宿问题也放弃了。

中共七大会议旧址
最后,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家岭原来就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礼堂,可容三四百人,后被火烧毁。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
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了建筑方案,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

今天的中央大礼堂
历经一年多的开山炸石、紧张施工,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竣工落成。整个礼堂建筑壮观美丽,外观是仿苏联式,内部是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可以容纳上千人。朱德曾风趣地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如今,这座庄严、古朴的建筑经历了80多年的烽火硝烟,依然风姿如旧,巍巍屹立。
三、指定走向未来的纲领路线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七大会期总共50天。毛泽东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的讲话。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
大会系统地总结党24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
最后,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家岭原来就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礼堂,可容三四百人,后被火烧毁。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了建筑方案,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最后,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家岭原来就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礼堂,可容三四百人,后被火烧毁。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了建筑方案,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最后,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家岭原来就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礼堂,可容三四百人,后被火烧毁。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了建筑方案,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最后,将会址定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杨家岭原来就有一个砖木结构的礼堂,可容三四百人,后被火烧毁。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了建筑方案,1941年开始动工兴建。